承载先民智慧的217组文物,藏着“何以中国”的密码
无论从展品规模、数量和等级上,该展堪称上博今年最重磅的精品大展。它引发广泛关注最重要的原因是“以物论史”,借助实实在在的考古发掘成果阐释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形成和演变过程,以及中华文明绵延不断的深层原因。
“中国”一词最早的记载,来自于西周青铜器的腹底铭文
“通过这个展览,可以解答‘何以中国’几个重要问题——中国从哪里来,中国之中在哪,中国的文化概念是什么?”河南省文物局局长田凯介绍,本次展览名称“宅兹中国”来自于西周青铜器何尊,其腹底铭文记载了武王灭商和成王五年营建东都洛邑的重要史实,这是“中国”一词最早出现的记载。虽然铭文里的“中国”是方位词,意思是“国之中央”,指今洛阳一带,但隐含着当时的天地意识和国家观念。
据记载,距今4000年左右,中华文明多元文化在经历漫长的发展和交融后,在河洛之间凝聚为成熟的文明形态,形成以王都为中心的辐射性统治格局。中国的社会组织结构发生了重大变革,构建了古代早期国家的基本形态。河南是夏商周三代文明的核心区,这里发掘的二里头遗址是一处经缜密规划、布局完整的大型都邑,它和诸多夏代遗存一起见证了夏文化。
本次展览的第一件展品夏代晚期网格纹鼎,便出土自二里头遗址。这是迄今为止我国考古发现最早的青铜鼎,被称为“中华第一青铜鼎”。河南博物院院长马萧林告诉记者,这只鼎的造型和纹饰风格与河南龙山文化晚期的陶鼎形制一脉相承。二里头青铜鼎的出现,是王权礼制萌生的象征。
一件商代中期兽面纹方鼎是商人置都于郑州的实物依据。该方鼎腹部呈斗形,口沿上有两个对称的圆拱形竖耳。承托器身的四根鼎足粗壮浑厚,为上粗下细的圆柱形。器壁四面与四隅各有兽面纹一组,四壁的两侧及下部用乳钉纹带装饰,足有兽面纹及弦纹。它出土于郑州商城遗址,结合窖藏坑规模、同出器物以及与同时代青铜器的比对,可以判定该鼎是王室重器。
周的代表性器物为一件战国晚期嵌金银团花纹带流鼎。全器饰错金银四瓣花纹、三角云纹,布局匀称和谐。这件鼎是战国时期错金银工艺的典型,纹饰非常罕见,铺首钮也很少见,造型精巧玲珑,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夏商周三代文明,奠定了中华文明绵延不断发展的基础
记者注意到,展厅中有多件文物与妇好有关。这是一个极富传奇色彩的人物,是商王武丁的妻子,中国历史上有据可查的第一位女性军事统帅,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女政治家。比如,一件商代晚期的司母辛觥,是商王武丁的子辈为其母妇好所做的祭器,盖内与器身内均有“司母辛”三字铭文。该器造型雄奇,为立兽状,兽嘴前倾,头上有卷曲犄角一对,圆目外突,后部呈鸟状,足为两蹄两爪,尾部有兽首状鋬。器表通体饰以精致繁复的纹饰,以雷纹衬底,饰有兽面纹、夔纹、羽纹等,兽脊与下额至胸铸有扉棱很是细腻精致。一件近半环形片状的凤首人身形玉佩则出土自安阳小屯妇好墓。佩的前部为凤首,钩嘴、臣字眼、高冠,冠上雕锯齿形扉牙。器身以双阴线饰变形云纹。佩的下端屈曲如跽坐人形。该玉佩两端各有一穿孔用于穿系,或为妇好生前使用之物。
整个展览以时间为线,带领观众顺着历史的轴线溯源而上,探寻先秦时期波澜壮阔文明的神采与魅力,最终以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晚期商鞅方升收尾。这件器物是长方形有柄量器,外壁刻有75字铭文,分为商鞅和秦始皇两次所刻。铭文大意讲,秦孝公十八年,大良造商鞅颁布量器的标准容量。底部铭文是秦始皇二十六年统一度量衡的诏令。夏商周三代文明,奠定了中华文明绵延不断发展的基础。此后,秦统一六国,开启了中华民族大一统的帝国时代。
“何以中国?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切入点和观察立场审视研究这个问题时作出了多元多维的不同阐述,博物馆因其自身承载的历史也拥有着助力解答中华文明起源这个宏大命题的天然使命。”上海博物馆馆长杨志刚透露,该馆将联合国内文物大省,在今后五至十年内举办一系列“何以中国”文物考古大展,用考古发现讲好中国故事,以史增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据悉,上海博物馆自行研发的数字藏品平台“海上博物”将于8月5日正式上线。届时,此次展出的两件国宝藏品商鞅方升和西周保卣将以数字藏品形式登场。此外,驻守上海博物馆南大门20余载的八尊神兽,也将以“上博META少年”形象陆续亮相。这是迄今全国博物馆界自行研发、自主拥有知识产权的首个数字藏品平台及区块链技术体系。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